当前位置:bet3365备用 > 廉政文化 > 公益广告 >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九十八 湖南湘阴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发布时间:2017-06-20 15:50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作者:秩名  点击数:
  

点击图片可观看视频)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湖南湘阴人,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官历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管理兵部事务兼总理衙门行走、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逝世后追赠太傅,谥号文襄。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家训
  
  左宗棠家规家训主要包括左宗棠家书和其题写的楹联匾额以及留下的警示劝诫名言等。
  至今流传下来的左宗棠家书有163封,都是他在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之际,写给夫人、仲兄、儿女和侄儿们的一些信札,字里行间,充盈着浩然的天地正气与浓郁的家国情怀。他在家书中反对科名求仕,极力倡导“耕读为本,自立自强”,要求子孙艰苦奋斗、自食其力,凭真才实学,靠技艺吃饭,以实学实行造福大众;他教育子孙要清白廉洁,“一芥不取,一尘不染”,要不惧难忧,“子弟欲其成人,总要从寒苦艰难中做起,多酝酿一代多延久一代也”;他鼓励子侄们胸怀天下,要有大无畏的担当精神,“任人所不能任,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
  在左宗棠严厉教导下,左氏家风端肃,时人称赞:“公(左宗棠)立身不苟,家教甚严。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
  
  ●视频脚本
  
天地正气家国情怀
——左宗棠的爱国精神与治家之道
  
  新疆,地域辽阔、风光壮美,处处都是一幅幅壮美绝伦的画卷。在这块广袤的边陲之地,一直流传着一位晚清名臣的故事。
  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赞美左宗棠击溃阿古柏入侵新疆和植树造林功绩的诗歌,仍然镌刻在新疆边境的石碑上,被广为传颂。
  天山湘江,山水相隔,万里之遥。湖南湘阴人左宗棠抬棺出征,率部收复新疆的历史至今令人铭记,并影响着一批又一批湘人屯垦闯将,戍边壮志,铸剑为犁。王震将军对左宗棠的生平事迹很感兴趣,在他的藏书里,有《左文襄公全集》《左宗棠家书》,他更是多次肯定左宗棠的爱国主义。究竟左公一门有着怎样的魅力和精神,可以流芳百世,以励后人?
  透过左宗棠的一百六十三封家书,人们依稀可以窥见当年左公的凛然大义和清正家风。
  
崇俭广惠  廉洁恤民
  
  湘阴,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居湘资两水尾闾、南洞庭湖滨,湘江自南向北贯穿全境,自古为文献之邦,素称“楚南首治”,是湖湘文化发源地之一。“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千百年来的历史底蕴,充盈丰沛着这一片土地上刚毅务实的人文精神。
  左宗棠出生地左家塅,在今湘阴县金龙镇新光村。左宗棠故居位于湘阴县樟树镇巡山村的柳家冲,因他挚爱柳树生命力旺盛、百折不挠,起名“柳庄”。
  自左宗棠幼时记事起,曾祖父左逢圣就在左家塅附近的高华岭设“义茶亭”,免费为路人提供茶水。洪涝年份,左逢圣更是在袁家铺摆摊施粥,赈济灾民。祖父左人锦、父亲左观澜也乐善好施,在族中修建“义仓”,灾年便散粮济困。
  从小耳濡目染,左宗棠一直秉承“世德相济,积累深厚”的祖训,青年时期就在老家湘阴和父亲兄长一起兴办“仁风团”“积谷仓”“义学公”,接济贫苦穷人,推行免费教育。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左宗棠题写的这短短24个字,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整个左氏家族的家训。“子弟欲其成人,总要从寒苦艰难中做起,多酝酿一代多延久一代也”,左宗棠在写给儿子孝威的家书中这样提到,并教育儿子,“做官不要钱,乃本分事”,“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一芥不取,一尘不染”。
  左宗棠担任闽浙总督时,夫人唯一一次携子女探亲,途经福建崇安县,知县按例接待。不久,他调任陕甘总督,赴任途中专门去了趟崇安,如数付清了这笔接待费用。
  左宗棠明令亲友不许借他名望牟利。他曾给老部下、继任陕甘总督杨昌濬写信说,若他的亲戚乡邻有逗留兰州请求收录者,“决不宜用”。家风之严,可见一斑。
  廉为官之本,俭为廉之基。养廉必须以俭。左宗棠坚守廉洁立身之准则,严于律己,并要求家人修节俭之德。
  据《清史稿》记载,左宗棠生活“刚明耐苦,布衣蔬食”;为官“廉不言贫,勤不言劳”。作为一员封疆大吏,左宗棠戍边二十多载,但他每年寄回湘阴的家用只有200两银子,其余全部用于治军等用途。由于长期伏案,袖口经常磨破,为节约置衣开支,左宗棠在衣袖外加层袖套,又继续穿。有人还因此作《宫保袖歌》,在西北大营传唱一时。
  左宗棠的勤俭清廉对后世子孙影响很大,更难得的是带出了一支清廉的团队,他麾下的将领、官员均以清廉闻名于世。他的老部下、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死后,“篋中只有几份奏折”;西征军的主力嵩武军统领、山东巡抚张曜死后,“所得廉俸俱已散尽”;乌鲁木齐都统、伊犁将军金顺死后,“身后不名一钱”。这正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挺身任事  化私为公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他41岁才出山任事;50岁担任浙江巡抚;55岁筹办福州船政,创办马尾造船厂;69岁抬棺出征,收复新疆;73岁,组织“恪靖援台军”抗击法寇,渡海作战……无论何职,左宗棠总是敢于担当,尽心尽力。
  正如左宗棠在家书中所宣:“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些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又说:“天地民物,莫非己任。挺身任事,不敢推诿……丈夫事业,非刚莫济。任人所不能任,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
  左宗棠谆谆教诲子孙能够像他一样,心怀天下、以身报国。在他的这些家书中,男儿的血性担当溢于言表。
  正因秉持这种凛然大义,左宗棠为官一心想着国家大业,先公后私、化私为公。他说:“吾蒙国恩,禄入甚厚,岂能只顾其私?”
  左宗棠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品端:1880年夏天,上海泰来洋行一位德国技师来新疆哈密见左宗棠。在交谈中,左宗棠得知水雷和鱼雷是击毁入侵敌舰的“奇器”,便拿出自己的养廉银,托人购买200具水雷,20具鱼雷。又托人分送到闽、浙两省,以备海防。至于他自费购买耕牛农具发给百姓、私费刊刻儒家经典教化民众等,这样的事例就更数不胜数了。
  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在写给子女的信中说:“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则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据史书记载,1866年,他捐献银两支持湘阴义举,自掏腰包两建试馆;1869年,湖湘水灾,他捐廉银赈灾;1877年,陕西、甘肃大灾,他再度慷慨解囊……左宗棠家书中仅提及“助赈之事”就有66处之多。
  
耕读为本  家风严正
  
  在湘潭隐山桂在堂的左宗棠书房,至今还挂着一副他亲自撰写的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既警诫自己也教育后代:即使难以解决温饱,也要考虑天下大事,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要通过博览群书,与古代圣贤进行思想对话。
  左宗棠在给次子孝宽的家书中要求“是好子弟,耕田读书”,强调“读书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如果一心向上,何事不成?”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左宗棠玄外孙梁小进:左文襄公自号“湘上农人”,他鼓励子孙读书与农耕并重,坚持世代耕读家风。他给湘阴左氏宗祠的大门写过一副对联:“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在他的极力倡导下,左家形成了“耕读为本,自立自强”的家风。他十分注重培养子孙自立自强的能力,从不为子孙“多积金”,他曾经告诫子孙说:“断不可恃乃父,乃父亦无可恃。”
  家风是立世做人的风范,左宗棠以严、正家风著称。他在家书中多次嘱咐儿女们要谨慎交游,勤于修身,安于寒素。他得知长子孝威与一纨绔子弟结交,写信训斥:“至子弟好交结淫朋逸友,今日戏场,明日酒馆,甚至嫖赌、鸦片无事不为,是为下流种子。”他深恶纨绔子弟,警告儿子万万不可与之交往。
  在写给侄子的家书中,他也提出了相似的要求:“侄移居省城,迥不若从前乡居僻静,切宜从严约束,勿令与市井为伍,致惹闲事学坏样,是为至要。”
  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左宗棠玄孙女左焕琛:我的先高祖左宗棠一直告诫子孙要力避骄奢,做一个品格端正的人。我父亲母亲,还有我的亲戚当中,包括我的姐妹、堂姐堂弟等,我们一直流传着左宗棠的一句箴言: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我记得我堂姐曾说,左宗棠那个时候是“勤耕读”,我们现在就是要读好书,“笃根本、去浮华”,不要那些奢侈的生活。
  历史像一条河流。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在西兰公路上、在河西走廊通往新疆途中,仍可见到左公当年倡导种下的柳树。“左公柳”枝繁叶茂,绿荫匝地。
  左公的严正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雨润万物,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不仅被左氏子孙铭记于心,世代传承,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的道德源泉,在家乡更是被人们奉为圭臬,传遍湖湘大地,影响深远。
  
  【片尾曲】《玉门出塞》
  
  词:罗家伦曲:赵元任
  
  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天山融雪灌田畴,大漠飞沙旋落照。
  沙中水草堆,好似仙人岛。过瓜田碧玉葱葱,望马群白浪滔滔。
  想乘槎张骞,定远班超,汉唐先烈经营早。当年是匈奴右臂,将来是欧亚孔道。
  经营趁早,经营趁早,莫让碧眼儿射西域盘雕。
 
  ●左宗棠家训摘编
  
崇俭广惠
  
  惟崇俭乃能广惠。
  ——摘自左宗棠家书《与孝威孝宽》
  【注释】①崇:尊重,推重。②惠:施恩,给人财物或好处。
  【译文】只有自己崇尚节俭,才能够广为施舍、周济他人。
  【赏析】清末学者秦翰才在《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中记载:“他(左宗棠)得意后,依然乐于帮助亲族,帮助师友,帮助属僚,帮助地方义举。这样,就常挥霍去了他廉俸所入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
  ——摘自左宗棠家书《与癸叟侄》
  【注释】①奉:供养,伺候。②厚:不刻薄,待人好。
  【译文】对待自己宁可过于节俭,对待别人宁可过于宽厚。
  【赏析】《清丞相左宗棠传》记载:左宗棠“俸禄所入,不忍多以诒妻子,平生不迩声色,不殖货利,淡泊宁静,上追古人。”杨公道《左宗棠轶事·俭德》叙述:“公(左宗棠)独一钱不苟取予,所得犒赏,悉与将士共之。”面对自己俸禄,左宗棠首先想到的不是妻儿,而是需要接济的部下或同僚。也正因为左宗棠“待将士以诚相感”,所以每到一地,都得到“众至如归”的拥护。
  
务本求实
  
  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
  ——左宗棠赠子侄联
  【注释】①笃:忠实,一心一意。②浮华:指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不务实际。
  【译文】交朋友要谨慎,耕田读书要勤奋;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不要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
  【赏析】左宗棠教育后代勤于修身,耕读传家,决不能忘本,坚决远离不务实际的虚华浪费之风。对于子女与朋友的结交,左宗棠尤为重视。当他得知长子孝威与一纨绔子弟结交,急忙写信责备:“至子弟好交结淫朋逸友,今日戏场,明日酒馆,甚至嫖赌、鸦片无事不为,是为下流种子。”他对侄子也提出一样的要求:“侄移居省城,迥不若从前乡居僻静,切宜从严约束,勿令与市井为伍,致惹闲事学坏样,是为至要。”
  
  务实学之君子,必敦实行。
  ——摘自左宗棠家书《与癸叟侄》
  【注释】①务:从事,致力。②敦:厚道,笃厚。
  【译文】品格高尚的人,致力于实用之学,也必定表现在实干作为。
  【赏析】实事求是,不重虚名,是左宗棠的毕生追求。他研究农事,自号为“湘上农人”,总结农业生产植树、种茶、养蚕等方面经验,编写《广区田制图说》和《朴存阁农书》指导农业生产;他研读兵书,讲求实用,推出《楚军营制》等军事管理心得;他研究舆地,对祖国的山川地形了如指掌,后来治水修路,得心应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正因左宗棠致力于经世致用,读破万卷,学问渊博,识见异于世俗,终成一番大业。
  
  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
  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
  ——左宗棠题左氏家庙联
  【注释】①实行:经世致用的真本事。②善策:管用的好办法。
  【译文】哪怕读过几千册的经典,如果没有经世致用的真本事,算不上真正读好了书;总结我们左家在湘阴六百年来的经验教训,耕田是最好的选择。
  【赏析】这是同治五年(1866)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给老家湖南湘阴左家塅建成的新祠堂题写的一副对联,其中“耕读传家”的治家方略,凸显了他经世致用的务实性格、以耕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重农思想。
  
心忧天下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题书房联
  【译文】自己虽没有多少资产,难以解决温饱,却考虑天下大事,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通过博览群书,与古代圣贤进行精神交流、思想对话。
  【赏析】左宗棠《感事四首》中有“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反映了他“义与天下共安危”的志向。他还说:“读书可以养性,亦可养身”,习惯于“读书静坐,养气凝神”以学习先贤的高尚品格。
  
  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融彻于心。
  ——摘自左宗棠家书《与孝威孝宽》
  【注释】①民物:指人民万物。蔡邕《陈太丘碑》:“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图於丹青。”②融彻:完全融合。朱承爵《存余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
  【译文】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在心中融会贯通。
  【赏析】左宗棠从5岁开始攻读儒家经典,后来在城南书院、湘水校经堂“遍读经世之书,以研究乎农桑、钱谷、仓储、漕运、盐课、榷酤、水利、屯垦、兵法、与政之属,以征诸实用”,深受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之学的熏陶浸染,很早就立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志向。
  
清白廉洁
  
  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
  ——摘自左宗棠家书《与孝威孝宽》
  【注释】①丝:丝织品,泛指穿的。②粟:小米,泛指吃的。③素节:清白的操守。
  【译文】不想因为(收受)吃穿等物质(贿赂),自己玷污了清白的操守。
  【赏析】左宗棠重品节、轻钱财,把守正持廉看作本分,把受贿贪腐视为耻辱,立志“行无愧事”。同时他期望左家能够延续勤劳俭朴、清正廉洁的家风。他没有为子孙积累财产的意识,自然不会收受贿赂、以权谋私。他常说:“吾蒙国恩,禄入甚厚,岂能只顾其私?”
  
  天下之乱,吏治不修;为官不廉,属吏挟持。
  ——摘自《左文襄公全集·书牍》第三卷
  【注释】①吏治:对各级官员的管理,包括选拔、任用、监督、奖惩等。②修:整治,管理。③挟持:倚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弱点,强迫其服从。
  【译文】世道纷乱的根由,是国家对各级官员的管理不到位;上级领导如果不能廉洁自律、以身作则,下属容易倚仗其权势或抓住其弱点,使其被迫干坏事。
  【赏析】左宗棠早年经历艰辛坎坷,从小痛恨贪官,进入仕途后自身清白廉洁,同时认识到严格属吏管治的重要性。他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之中,大力整饬吏治,汰劣黜庸,振兴政风。他的这种做法,一度矫正了当时官场淫靡腐败的习气。据史料记载,在他的治理之下,“西北不数年间,民气大苏;而官场浮滑之习,亦为之一变”。
  
  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
  ——摘自左宗棠家书《与孝宽》
  【译文】我的养廉银是不用于家庭开销阔绰的。稍有充裕便悉数用于劳苦大众与国事公益,你们后代要早作自谋生计的打算。
  【赏析】左宗棠从来就没有过给子孙后代留财产的念头,哪怕是自己份内的薪俸所得,也不留给家人。因他秉承祖训“子孙强于我,留钱做什么;子孙弱于我,留钱做什么。”一切物质财富要靠自己双手创造,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耕田读书
  
  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志患不立,尤患不坚。
  ——摘自左宗棠家书《与孝威孝宽》
  【注释】①立志:立下志愿,树定志向。②患:忧虑。③坚:不动摇,不改变。
  【译文】读书和做人,首要的是树立志向;怕的是不能立定志向,树立志向后,就不要动摇改变。
  【赏析】左宗棠治学严谨,志向坚定。他在家书中教育子女:“读书做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我现在那一件可以比他……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免被他人耻笑。”
  
  要大门闾,积德累善;
  是好子弟,耕田读书。
  ——左宗棠题左氏家塾
  【注释】①大门闾:光大门户。
  【译文】多做好事,积累下一定的因果,必定能光大门户;好好种田,好好读书,就是家族振兴的希望。
  【赏析】这是同治五年(1866年)夏天,左宗棠应孝威、孝宽、孝勋、孝同四兄弟作家训之请,写下的一副楹联,谆谆教导儿子们以“耕读”传家。

  ●专家观点
  
“高官”左宗棠是怎么花钱的?
  
  细节最能洞悉人性。关于左宗棠,说说两个细节:
  其一,左宗棠对家人很“苛刻”,他长年在外当官打仗,夫人在湖南老家,拖家带口,一大堆人,但左宗棠每年给家里只寄200两银子。左宗棠缺银子吗?错,朝廷每年拨给他个人的养廉银子就有二三万两。此外,他常年带兵,经手大量的军饷,尤其是西征新疆,从朝廷到地方,多方筹集军费。据统计,六年间累计军费花费不低于六千万两。在清朝,这可是带兵主官一笔了不得的油水,但左宗棠却并不贪占一丝一毫。
  其二,左宗棠是个爱钱如命的吝啬鬼吗?又错。他的下属刘典去世,他一次性便给了其家属6000两银子抚恤。长子孝威在京赶考时,他还特地嘱咐儿子去钱庄取1000两白银,设立资助湖南籍贫困考生回乡路费的“奖学金”。孝威不重视此事,让一个人品不咋的的同学去取钱,左宗棠知道后,还写信骂了儿子一顿。
  左宗棠始终是一个活得酣畅淋漓的奇男子,性格刚直,嫉恶如仇,锋芒毕露,得罪了不少人,《清史稿》称,“宗棠有霸才”,其实他是一个十足“霸蛮”的湖南人。但霸蛮归霸蛮,左宗棠在教育子女方面,却是心细如发,著称大智慧,这从他花钱的方式,就能看出来。
  湖南湘阴左氏家族,一直秉承“耕读传家”之传统,左宗棠从小就以才华著称,但科举之路很不顺利,三度名落孙山后,一怒之下,不再参加会试,回乡种田,自号“湘上农人”,在家中自撰对联曰:“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是典型的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之人,太平军打到湖南,左宗棠应邀出山,尽显才干,力保长沙城被重兵久围而不陷落,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虽然年过四旬才正式走上仕途,但短短数年间,南征北战,从一介布衣,跃为封疆大吏,成为左氏家族定居湖南五百年来最耀眼的明星。
  在大富大贵面前,有多少人多少家族能够保持定力守得初心?这无疑是左宗棠身居高位后深思的一个问题,他把如何对待财富如何花钱,作为教育子女、家人的切入点。他本人一生俭朴,即使位高爵显,依然保持着“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平常多穿普通的棉布衣袍,只有在公事场合才穿官服。在浙江时,有一年冬天,有位官员因公事来谒见左宗棠,当时天气异常寒冷,左宗棠却仅穿一件布面皮袍会客,后留客人用饭,客人以为有盛宴招待,但桌上却只有几片白肉和一盆鸡汤。左宗棠曾加太子少保衔,人称“左宫保”,他爱读书写字,衣袖经常磨破,曾请人专门制作一副套袖戴在衣服外面,以防频繁修补衣袖,门人为它取名“宫保袖”。
  作为当时著名的官场“怒汉”,左宗棠一直遭到同僚的非议与弹劾,但却没有贪污受贿之类的指控,熟悉大清官场的美国人贝尔斯感慨道:“对他的指控中,唯独没有贪污公款这一条。左宗棠最强硬的对手从来未能指责他从公款中攫取一个铜板据为己有。”在崇尚奢靡享受、动辄“满汉全席”的大清朝,左宗棠绝对是一股清流。
  他本人如此,希望家人也这样。在一封家书中,他写道:“付今年薪水银200两归……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尔曹年少无能,正宜多历艰辛,练成财器,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68岁那年,左宗棠曾写下一纸遗书:“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尤其是作为贫寒出身的大员,左氏最为担心的是暴发户心态毁了后人,所以次子孝宽修缮旧屋,也遭他痛骂:“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
  左宗棠的忘年交林则徐,相传有一句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是左宗棠真心崇拜之人,这句话,无疑对他影响很大。
  正因为见到太多被钱财败坏的子弟、家族,左宗棠认为世上最大的悲剧就是后人“愚而多财”,因此他一直在避免自己家人陷入“富贵陷阱”。他不聚财,虽然收入丰厚,但每年给家里只寄200两银子,余钱都用在扶贫救灾和修城墙、办书局书院、资助西征军粮饷。在福建时,听说鱼雷、水雷威力大,他还自掏巨款,购买一批鱼雷、水雷来装备海军……他用这种散财方式,让后人彻底打消依赖心理。
  左宗棠出身贫寒,奋斗这么多年,终成国家重臣,自然不可能让子女再重复自己当年贫寒的生活,但是,“耕读传家”的精神,不能丢。在湖南湘阴左氏老家,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这是左宗棠对后人的要求:“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
  “是好子弟,耕田读书”--这是左氏家族安身立命之本,即使回到原点,也能活得很好。以研究左宗棠著称的湖南作家徐志频在《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一书中,写了这么一个细节:到了左宗棠孙子左念恒一代,清朝覆亡,左家再无家产可资,境况与左宗棠当年寒士情形相似,但在艰难困苦中,左家照样自强崛起,人才辈出,成为各领域的大家。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钱财再多,也会烟消云散,但骨子里这份精神在,一个家族,却能一代代生生不息,没有什么能够打败。(关山远)
  
晚清名臣左宗棠为何要子孙当一个农家子弟?
  
  晚清名臣左宗棠十分注重对子孙的教育,并努力在子孙和左氏族人中树立一种良好家风。他长年在外征战,儿孙们不在身边,因此主要通过给家人写信、为家庙题写对联等途径教育儿孙。综观左氏家风家教,内涵丰富,特点鲜明。
  
“读书非为科名计”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为左氏家庙题写门联:“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同年夏天,左宗棠之子孝威、孝宽等四兄弟请求父亲给予家训,左宗棠又作一联相赠:“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两副对联明白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保持农家子弟本分,勤耕田,读好书。
  早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左宗棠在写给长子孝威的信中就说:“读书最为要紧,所贵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学作圣贤,不在科名一路也;如果是品端学优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贵。”同年三月三日,在写给儿子孝威的另一封信中,左宗棠教导他,读书的主要目的绝不在于获取功名利禄,而在于明白事理,学会做人。他还告诫儿孙,如果仅仅为了光耀门户或者为了功名利禄去读书,而忘了以耕读立家立身,那就是不肖子孙!
  
“自奉宁过于俭”
  
  咸丰十年(1860年),左宗棠就给长子孝威立下规矩:家中日常开支以及延请塾师的费用,每年由营中付二百金归,省吃俭用就足够了。此外断不准多用,断不能多寄!
  同治四年(1865),左宗棠在给孝威的另一封信中指出,自己虽身居要职,但不想让子孙从此蜕化为纨绔子弟,而是要他们不忘家族寒素本色,保持平民耕读之风。同治六年(1867年),他写信叮嘱周夫人:“家下事一切以谨厚朴俭为主。秋收后还是移居柳庄,耕田读书,可远嚣杂,十数年前风景,想堪寻味也。”他担心孩子们在城市闲居太久,而沾染了不良习气,所以让他们仍然回柳庄去耕田读书。
  同治八年(1869年),孝宽已长大成人,在家主持家务,左宗棠写信教导他作为一家之主,要带领诸弟及弟妹注意生活节俭,粗衣淡饭,每天要早起晚睡,做好各自的事情。光绪二年(1876年),他又写信给儿子说:“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教育儿子生活要简朴,及早立志自谋生计,自食其力。
  
“待人宁过于厚”
  
  左宗棠教育儿子节俭持家,并非要为家庭积累钱财,而是教育他们乐善好施,把节省下来的钱财去帮助穷苦人家。左宗棠自己平时有钱就随手散去,或“化私为公”,或资助下属,左宗棠希望他的儿孙们也效法他的作风。同治七年(1868年),左宗棠儿子孝威进京参加会试,他写信嘱咐他暗中记下身边的寒士,并寄银一千两,让孝威分发给这些寒门学子。
  对于子女平时结交朋友方面,左宗棠也非常重视。左宗棠把嫖赌、吸毒的纨绔子弟视为“下流种子”,对他们深恶痛绝,警告儿子万万不和他们交往。当他听说侄子左世延在省城整天和纨绔子弟混在一起时,写信严厉批评。后来又写信耐心劝告左世延离开长沙回湘阴乡下读书耕田,教导他乡间可以读书,还可以努力耕田养活自己,做一个勤勤恳恳的乡里好人,从而使家门复兴。
  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左宗棠给子侄写下一联:“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这副对联集中体现了左宗棠所期许的左氏家风的具体内涵:谨慎交友、勤奋耕田读书、摒弃浮华虚荣、夯实人生根本。这些话在今日看来,仍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蔡建满)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