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bet3365备用 > 廉政文化 > 公益广告 >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一百零二 江西德兴董氏:在家著孝顺之实 居官著忠良之绩
发布时间:2017-07-21 09:27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作者:秩名  点击数:
  

(点击图片可观看视频)

德兴海口董氏
  
  德兴海口董氏自唐代始祖、江西第一进士董申定居建村以来,英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董氏一族考中进士者174人,以进士、举人、学士、贤达致官者达500多人。代表人物有:
  董申(754-825年),字维坤,号洛成,唐贞元进士。据海口董氏族谱记载,董申为唐朝宰相董晋后裔。唐朝中后期,其宦游江浙自临川迁鄱阳德兴新田,再迁海口下市井头(今江西省德兴市海口村),在此聚族而居,繁衍播迁。唐敬文时官至吏部侍郎,历任廉平,累著伟绩。
  董全祯(生卒年不详),董申第三子,唐天佑二年(905年)进士。唐僖宗时,曾带领兵马协助平定叛乱,收复都城长安。天佑年间,累官至殿中御史,尊称为“端公”。唐朝末年,镇守鄱阳一方。朱温起兵反唐时,严词拒降,后因人乏粮绝,寡不敌众,自刎于鄱阳湖畔。苏轼曾为其祠宇题匾“威烈祠”并赋祭诗。
  董煟(1153-1217年),字季兴,号南隐,宋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历任应城(今湖北应城)、瑞安(今浙江瑞安)、辰溪(今湖南辰溪)县令。任瑞安知县时,为抗灾救荒,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整理编撰出一部《救荒活民书》。全书五万余字,分“考古以证今”“条陈今日救荒之策”“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为法戒者”三卷,对当时及后世抗灾赈恤颇有指南意义,影响深远。清朝时,被收入四库全书。
  董鼎(1196-1260年),字季享,号深山先生,为董氏家规家训各十条制定者。曾在勉齐黄氏门下就学,得朱熹学理遗绪。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以书经请贡补太学迁国子博士。著作有《尚书辑录纂注》六卷,今尚存,元儒吴澄赞赏称“其釆拾诸家极博,不守一师之说,有功于《尚书》者也”。其著经学讲义《四书疏义》《书诗二经训释》《孝经大义》,被编入四库全书。
  
董氏家规祖训
  
  德兴海口董氏家规家训分为《家规十则》和《家训十条》。《家规十条》意在劝诫家族子孙守“礼”行事,对家族子孙在“修身”“学业”“习文”“交游”“齐家”“商贾”“仕宦”“睦族”“信仰”“典祀”等方面进行指导。《家训十条》则注重使家族子孙行为有“法”可依,对“孝悌忠信”“习业生计”“婚娶择偶”“守法奉公”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制定惩戒措施。董氏家规家训“礼”“法”齐备,劝诫与惩罚并举,宽严相济,成为家族成员的共同行为准则。其体系完备、宗法明显、礼法严密、意识先进等特点,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
  
  ●视频脚本
  
江西德兴海口董氏:在家著孝顺之实居官著忠良之绩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大文豪苏轼从京城被贬到黄州已近两年。这年春天的一个傍晚,门人来报,说有客到访。苏轼起身相迎,一看喜出望外,原来是从四川夔州转运使职上贬官回江西籍的董钺和他的家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老友重聚,相见甚欢。言谈之间,苏轼发现,董钺和他妻子“丰睱自得”,一点也没有被贬的落寞。问及缘由。董钺指着他的新婚妻子柳氏,对苏轼说:“余娶妻三天便被罢免。免官本不戚戚,余上不负朝廷,下不负百姓,问心无愧。余最忧者柳氏,才嫁又还乡,恐难面对。然余未曾想,柳氏并无烦忧,愿与余共进退、同患难。有此贤妻,心有何不安!还乡后,更可上敬父母、近亲族邻矣!”
  一番话使苏轼“嗟叹之不足”,他赋词一首《满江红·忧喜相寻》相送——
  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何似伯鸾携德耀,箪瓢未足清欢足。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
  幽梦里,传心曲。肠断处,凭他续。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又过了两年,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儿子苏迈到德兴任县尉,苏轼送儿子到德兴。他没忘记好友董钺,来到了海口——董钺的家乡。到了海口,他才得知,董钺已经于一年前去世。伤心之余,苏轼游历了“千烟重镇”海口。江西浙江安徽三省之水在此汇成乐安河,于是才有了“海口”之名。这里不仅商业繁华,民风也十分淳朴,董氏是这里的望族。
  董钺先祖董申是唐贞元年间进士,据史料记载,他是江西第一个考取进士的人,官至吏部侍郎。他在任期间,忠诚善良,政优绩显,受到朝廷和百姓一致好评。自董申起,海口尊儒崇学之风盛行,一度人文鼎盛。光董氏家族考中进士者就有174人,是名副其实的“进士之乡”。从唐代至明清,董氏以进士、举人、学士、贤达致官者达500多人。
  董氏功名榜上,以忠良著称的,当数董申的第三个儿子董全祯。董全祯从小习武,多结交英雄豪杰,且秉性刚烈忠直,唐天佑二年(905年)中进士。唐朝末年,各地藩镇混战,王室将倾。纷争面前,董全祯忠主报国,矢志不移。他统领一部军马,驻守鄱阳要塞。天佑三年(906年),朱温起兵反唐,攻城略地,势不可挡。面对严峻形势,董全祯带领将士坚守阵地。朱温三次遣使诱降董全祯,对他许以高官厚禄,董全祯都不为所动。后因寡不敌众,自刎于鄱阳湖畔。
  纵观海口董氏家史,“居官而著忠良之绩”的不止董全祯、董钺两人。翻开董氏族谱,174名进士,500多名官员,“忠良”是他们身上的显著标志。1106年,董氏族人董浚中进士,后出任秘书少监。在秦桧专政面前,他刚正不阿,屡遭贬谪都挫败不了他研究治国之术的意志,最终把自己写的《兴治纲领》《中兴四议》《指掌图》《国用须知》四部著作组成的《辅宋集》呈报给朝廷,在史册留下芳名。1124年,董国度中进士,授任山东莱州主簿。4年后,金兵挥师南下,董国度被虏,宁死不降……
  是什么让海口董氏有持久的坚贞和过人的操守?我们在董氏族谱《家规十条》与《家训十条》里找到了答案。
  《家训十条》第一条开宗明义:“君子之道孝弟忠信而已,吾族自始祖乂公以来,代有显人不离斯道,若子若孙务以读书学问继述先志,其有居官而著忠良之绩、在家而著孝顺之实、超然出类者,并书其实行于以谱表扬之。”
  《家规十条》第一条则要求为人家长者,必须先正己而后正人、正家,“凡非礼法之事一毫不得杂于其心”。第二条:“学业务出于正”。什么是“正业”?“圣经贤传礼乐射御书数,此其正者。”有了这两“正”,便可以做到家训里说的“居官忠良,在家孝顺”了。
  具体而言,又何谓“忠良”?《家规十条》第七条作出了说明:“仕宦不拘职任内外大小皆当存心,忠君济民、廉以律身、仁以出治、恕以处事、宽以御众,而辅之以勤谨和缓、公正明决……”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许怀林:董氏在家规一开头就说家长必须遵守礼法,不仅家长要如此,当丈夫的、当兄长的、当父亲的,也都要先正己再正人,我觉得这个非常好。自己不能够以身作则,怎么去要求约束别人呢?第二条就是讲当官的子孙,要忠君济民,想到国家、想到老百姓,它一共提了7个方面、28个字,这是董氏族人自己定的官箴,也即当官者应该遵守的规矩。
  1193年,董氏族人董煟中进士,其后任温州瑞安知县。当时因发生蝗灾,瑞安出现连年饥荒。董煟一上任便积极组织抗灾救荒,妥善安置来往灾民。他马不停蹄地四处巡查,在敦促各乡各村捕蝗救灾的同时,亲临实地调查研究。当他看到一碗豌豆没有被蝗虫啃食时,他忽然受到启发,原来蝗虫是不吃豌豆的。回到县里,他当即联合乡绅紧急收购豌豆种子,免费发给灾民种植。第二年,瑞安县豌豆空前丰收,灾情得到缓解。后来董煟总结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荒活民办法,并据此整理编撰出一部《救荒活民书》,“条陈今日救荒之策”。他把书呈报给朝廷,受到皇上嘉赏,并被下诏刻印刊行,分发全国郡县官员,成了南宋及后世抗灾赈恤的指南之书。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许怀林:为国家着想,为老百姓着想,董煟当官的时候全力以赴搞救灾,搞完了当地的救灾,然后编写《救荒活民书》,交给朝廷。这本书流传很久,一直到500多年过去了,清朝编《四库全书》时还把董煟这本书编进去。董煟这种忠君济民的精神,也为后来700年的子孙树立了一个榜样。
  到了清代,董煟的后代董维城对先祖敬佩有加,把《家规十条》《家训十条》和《救荒活民书》放在桌案前,时常温习。1771年,董维城中进士,到四川资阳任县令。资阳正闹饥荒,董维城用俸禄在县衙门前办起粥场,一天两次为灾民供应粥食。乡绅们见此,纷纷效仿,救活了很多饥民。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海口董氏出外为官则尽心尽力、广济天下,退居在家则俭以养德、淡泊名利。
  正因为如此,才有苏轼对董钺的赞颂,才有董维城后面的故事——他战胜了资阳县的饥荒后,父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当他准备启程时,才发现身边没有一文钱,多亏四川按察使缪其吉资助,他才得以成行。董维城在家为父亲守孝3年后,母亲也渐渐老了,他又作出决定:不去朝中补任,“在家著孝顺之实”了!
  漫长的历史中,总有一些脚印留在了岁月的年轮里,总有一些金子在岁月的长河中发光。海口董氏家规家训,就是留给后人善德文化的样本,它标注着为官居家境界的高度,代表着勤俭节约的自律、内外兼修的操守和公而忘私的无我。对君忠、对民良、对亲孝、对邻顺,“忠、良、孝、顺”四个字,镌刻在海口董氏的血脉里,是海口董氏绵延不绝的动力。
  
  ●德兴海口董氏家规摘编
  
齐家之诫:正己以正家
  
  为家长必正己以正家,则己正而家正,子弟必有从化者,而家世之传可期以不替也。
  ——摘自海口董氏《家规十条》
  【译文】身为一家之主,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品行,然后才能规范众人。自己的品行端正,进而才能端正家人。族中子弟有听从于教化的,则家族风范世代传习不绝。
  
读书之诫:卖金买书读
  
  子弟幼小,且令诵习诗书,通晓文义。父兄之贤,当延明师以教,毋吝束修执见之礼。古人云: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诚哉,是言也。
  ——摘自海口董氏《家规十条》
  【译文】族中子弟在年幼时,应该让他们学习诗书,通晓书中义理。父兄贤明,应为他们延请明师来教导他们,不要吝惜延师的礼金。古人说: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确实是这样。
  
交友之诫:择善者而从
  
  子弟出入居处,必有相与交游之人。当择端庄之士,识达大体,尚廉耻、崇礼义者,庶几其过失相规,闻善则相告,而于吾行己接物之有益也。
  ——摘自海口董氏《家规十条》
  【译文】子弟的日常生活中,必定有交往亲厚的人。应当选择端严正直、能识大体、知晓廉耻、崇尚礼义的人作为朋友,在子弟有过失时规劝,听闻善言则告知,这样对子弟立身处事有益。
  
商贾之诫:存心而得利
  
  商贾货殖,亦治生之一助。大要先存心地,次及于物货之真,勿以水和米灰插盐,勿以油乱漆,他物混药饵,勿以大秤小斗轻出而重入,勿昧己瞒人拖割同伴人账目。如此存心而得利。
  ——摘自海口董氏《家规十条》
  【译文】经商贩货也是一种助人谋生的方法。关键在于先有洞察行市之心,然后在于货物材料的真实,不能将用水和的米灰加进盐中,不能在漆中掺油,不能用其他的东西冒充药物,不能在买卖之中缺斤少两多进少出,不能自欺欺人在账目中克扣同伴金钱。像这样端正品行才能获得利润。
  
为官之诫:忠君而济民
  
  子孙仕宦,不拘职任、内外大小,皆当存心于忠君济民、廉以律身,仁以出治,恕以处事,宽以御众,而辅之以勤谨、和缓、公正、明决,未有不保终者。
  ——摘自海口董氏《家规十条》
  【译文】族中子孙为官者,不论官职大小,都应当存忠君爱民之心,应当以清廉来约束自身,应当以仁慈来行政治民,以宽容的心来接物处事,以宽厚的心来治理民众,并且勤谨、和缓、公正、明察果决,像这样没有不能善始善终的。
  
  ●名家观点
  
家风正、民风纯、世风良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都能秉承优良的家风,那么民风就会变得淳朴,社会风气也会向上向善,充满正能量。
  良好家风的形成与这个家族制定的家规家训不无关联。纵观中华各大姓氏,大凡名门望族均有家规家训,江西德兴海口董氏也不例外。这里不仅因其得天独厚的“三江归一口”的地理优势让董氏家族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而且因有着严格的家规家训让董氏家族有着淳正的儒学家风,使海口董氏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成为名副其实的“进士之乡”。
  海口董氏族人董鼎于宋代创建了深山书院并制定出了相当完善、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家规家训各十条。细看这些家规家训,不难看出董氏一族家规正、家训严。
  说家规正,一是倡导父母的言传身教要正,“为家长必正已以正家,故须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凡非礼法之事一毫不得杂于其心,则己正而家正”。二是子女的学习态度要正,“男子学业务出于正,凡诸庸下皆不可为也”。三是经商要纯正,“勿以水和米灰插盐,勿以油乱漆,他物混药饵,勿以大秤小斗轻出而重入”。四是为官要公正,“子孙仕宦,不拘职任、内外大小,皆当存心,廉以律身,仁以出治,恕以处事,宽以御众,而辅之以勤谨、和缓、公正、明决”。说家训严,则是家训中皆是违者众责众惩,或以不孝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形成独特的家风,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无不彰显了各具特色而又殊途同归的家风家教,并成为当今社会伦理建设、廉洁教育学习的有益资鉴。海口董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其家规家训以儒家思想为基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终目标,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当然,我们倡导家规家训的传承,也要去其时代局限,与时俱进,与当代法治、道德政令结合,让家规家训这朵中华文化的奇葩,开出更灿烂的花朵。(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叶自成)
  
家长率先垂范,激扬诚信风尚
  
  家风是在世代传承中养成的。长辈确定一个人生目标,要求子孙遵守,积久成习惯,人人皆信从,就养成熏陶人的精神风尚。因此,选准治家的大目标,是家风好坏的前提,而能否达到目标,关键在践行,尤其是长辈是否以身作则,给后生做出好榜样。江西省德兴市的董氏家族是注重家长带头、子孙紧跟,传承优良家风的范例。他们的家族文化积淀丰厚,有十分突出的三个特点。
  第一,对长辈提出严格要求。董氏家规第一条就是:“为家长必正己以正家,故须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凡非礼法之事一毫不得杂于其心,则己正而家正,子弟必有从化者,而家世之传可期以不替也。非特家长,凡有子而为人父、有弟而为人兄、有娶妇而为人夫,皆当正己以正人。不然,则其身不正如正人何?”家长、父兄、丈夫都是家族中的管教者,能够管好自己,就会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这是古今皆然的道理。如果家长说的是孝悌忠信,而做的却是非礼违法之事,势必上梁不正下梁歪,导致门风败坏,家族衰落。
  第二,对当官的子孙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董氏是官宦家族,科举出仕者众多,其对官员子孙立下的家规是:“子孙仕宦,不拘职任内外大小,皆当存心忠君济民,廉以律身,仁以出治,恕以处事,宽以御众,而辅之以勤谨、和缓、公正、明决。”这28个字为官守则,是董氏家族的“官箴”,内容全面,内涵丰富。
  第三,提倡诚信,经商者尤其要遵守。董氏子弟也有许多以农工商为业。他们规定经商的成员要“先存心地”,不能图谋不义之财。家规中具体点出了奸商惯用的多种卑劣手段,目的当然是杜绝欺诈行为,要求做诚信忠厚的商人。经商贩运,调剂盈缺,为社会所需,是生活的一条途径,却不能突破做人的基本准则。
  纵观董氏的治家经验,其长辈率先垂范、激扬诚信风尚的传统,充满正能量,至今仍值得继承发扬。(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许怀林)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