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bet3365备用 > 廉政文化 > 公益广告 >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一百零八 山东滕州王东槐:铁面御史 古之遗直
发布时间:2017-08-29 09:22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作者:秩名  点击数:
  

(点击图片可观看视频)

王东槐
  
  王东槐,字荫之,又字树声,号次屯,谥号文直。生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卒于咸丰二年(1852年),山东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盖村人。
  王东槐自幼勤学笃行,道光十七年(1837年)中举人,次年中贡士,殿试后中进士,朝考后点了翰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任乡试内场监试官,作《监试记》,总结科举考试规章典仪,为研究晚清的科举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王东槐历任江西道御史、户科给事中、内阁侍读学士等职。他为官清廉正直,情系民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上奏《酌剂盐漕疏》,剖析盐政税赋及漕运保障的诸多利弊;他疾恶如仇,1847年归乡省亲时,见家乡地方官玩忽职守、贪赃枉法、官匪勾结,奏劾《沥陈山东地方官玩纵盗贼疏》,后道光帝派专人查办。王东槐“忠鲠敢言,守正不阿”,为朝野称颂。
  
王家祠堂
  
  王家祠堂原址为清代御史王东槐后裔的居住地,位于今山东省滕州市西门里街路北,属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封闭式建筑。整个建筑以正门、正厅为中心,东西对称分布,前后共两进院落。前院门厅建在约半米多高的石台上,门口有一对石狮拱卫。经过正厅穿堂,就是第二进院落,可见高大雄伟的三厅堂,黑漆廊柱,均为彩绘雕檐,前檐下有精雕细刻的“五蝠腾云图”。
  同治九年(1870年),经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上奏,同治帝准允在居住府邸原址上建立王家祠堂。2006年12月,王家祠堂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盖村王氏家规
  
  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盖村王氏,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滕,至今600余年,繁衍约27世。先有草谱传世,清道光七年(1827年)首次刊印。后经族人系统整理,形成盖村王氏完整的家规《族训卮(zhī)言》,主要内容包括守政策、睦亲邻、勤职业、尚俭约、戒不孝等。其家规家训要义是“居官则清正廉洁,为民则恪守本分”,这既是对盖村王氏祖先良好品行的总结与传承,也是对后人行为规范的谆谆教诲。
  几百年来,在王氏家规家训教化下,在王东槐等优秀族人的表率下,盖村王氏族人守法爱国,敬业睦邻,人才辈出,经久不衰。由清至民初,王氏族人中廪、庠、贡、举乃至入翰院者170余人,诗文专集百余部。时至今日,王氏族人仍恪守家训,勤学向上,情系家国,不断弘扬爱家爱国的正能量。
  
  ●视频脚本
  
铁面御史王东槐
  
  他与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同科进士;他一道奏折弹劾掉山东巡抚等十余位高官;他死守武昌,与城同殉。他就是被誉为“古之遗直”的王东槐。
  圣旨,普通百姓难得一见。近日,一道清光绪年间的圣旨惊现山东省滕州市。这道圣旨长3米,宽0.5米,上面有“光绪贰拾伍年叁月初四日”字样,前后各加盖汉满文“光绪皇帝之玺”印章。那么,这道圣旨是颁给谁的?为何会在滕州出现呢?
  王东槐七世孙王思坦:这个圣旨是在王东槐离世几十年后,由清朝光绪帝颁发给他(王东槐)曾孙的,圣旨的意思就是让他(王东槐)曾孙来承袭“骑都尉”这个封号。王东槐是我的七世祖,老家就在我们滕州市滨湖镇盖村。
  王东槐是谁?他做过些什么?清廷为什么会在他离世几十年之后颁发圣旨?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勤学善思    明辨笃行
  
  据《清史稿·忠义传》记载,王东槐,字荫之,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他出生于山东滕县,先辈以诗书继世、忠厚传家。王东槐十七岁时父亲辞世。他谨遵父亲“虽饥寒,勿废学”的遗训,刻苦攻读,立志成才。
  山东滕州滨湖镇盖村村民王延臣:王东槐学习非常用功,用功到什么程度呢?他母亲晒了面,给他说要是变了天你别忘了收。结果,母亲出去了,雨来了,面被大雨淋了。母亲说,你怎么没收面。王东槐说,我没听到。
  道光十五年(1835年),王东槐应聘到峄县西北社的姜家庄(今山东枣庄山亭区西集镇)姜开成家执教。学堂位于西集普照寺后院的三间禅房里,名为“龙河精舍”。王东槐亲自撰写了《龙河精舍记》,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当地的景致:“龙河蜿蜒曲折环峰而下,当山涨爆发,飞龙螭吼,蛟鼋轰雷,又或芳草被岸,烟柳拂堤,桃花片片与鱼沫相上下,仙缘境界仿佛似之。”
  西集镇姜家后人姜伟民:王东槐收了七个学生,结果最后又来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是个贫家子弟,没有钱交学费,王东槐也让他来学。后来县城开考,出乎人的意料,八个人全部中了秀才。
  王东槐博学多识,对待学生尽心竭力,才会流传下“教七中八”的佳话。此后不久,京城开考,家境贫寒的王东槐靠亲朋资助,筹措费用,进京赶考,由于他才能出众,一举考中进士,后选入翰林院,自此不断得到提拔重用。
  王东槐为人忠厚,恪尽职守。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王东槐以江西道监察御史的身份任顺天乡试内场监试官。他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写出了一篇长达六千余字的《监试记》,备述考场内的各种规章典仪掌故及贡院房舍布局,成为后代学者研究科举制度的重要史料。
  晚清名臣曾国藩和王东槐是同年进士,与他交情很深。曾国藩曾亲笔写下了《王荫之之母寿序》,夸赞王母教子有方。
  王东槐为官清明、刚正秉直,善于体察民情,注重教化。道光三十年(1850年),王东槐补授福建兴化、泉州、永春的兵备道,驻地厦门。当时这里民风不淳,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朱熹在此做官时所写的劝俗文章,印发到千家万户。
  山东滕州王家祠堂工作人员王泰力:他这样做是为了让百姓受到教化,正人正心。王东槐和当地的饱学之士,经常走上田边、走上船头,对百姓进行劝谕开导,使当地民风大为好转。
  
疾恶如仇    刚正不阿
  
  王东槐为人正直,人称“铁面御史”。他在都察院户科给事中任上巡视北城。京师北城,是较难治理的地方。据《清史稿·忠义传》载,一次巡视北城中,有一王府役车横于路中,阻挡通行,他命人把押车的王府家奴拉来,当街责板。后又寻查到北城的曹七,作恶多端,无人敢惹。王东槐经过缜密查访,掌握了他大量犯法事实,将曹七绳之以法。王东槐为民除害,百姓拍手称快,北城的社会秩序得到好转。不仅如此,他对贪官污吏更是毫不留情。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王东槐补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他上任后,便埋头梳理平日见闻的诸多朝政弊端,上奏的第一道奏折就是《酌剂盐漕疏》。奏折中,他对贪官蠹吏层层盘剥、加大漕粮运输成本和盐务税银过高造成私盐泛滥等问题,一一提出应对措施。朝野上下,对他给予了“公忠体国”的高度评价。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有关王东槐的军机处上谕档(清代军机处档册之一,即清廷所发之明发上谕和寄信上谕之汇抄)、题本、奏折等近30档,而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关于王东槐的八档史料,这些奏本,多是弹劾贪官污吏,历陈官场弊端,提出整改建议的。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王东槐归乡省亲,在家乡,他了解到山东地方官员存在瞒上欺下、官匪勾结等问题后,极为震惊,毅然上书奏劾《沥陈山东地方官玩纵盗贼疏》。道光帝随即令户部左侍郎柏葰前往山东查办。此案朝廷以密旨严查,朱批多道上谕,处理结果公开曝光,实属罕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这个奏折等于是揭开了当地、当时官场的一些黑幕,自曝家丑,然后通过激浊扬清,来还家乡一个朗朗乾坤。
  咸丰元年(1851年),王东槐调补湖北盐法武昌道,协同提督博勒恭武防御武汉。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王东槐因为母亲病故回武昌,办理母亲的丧事。十一月太平军威逼武昌,王东槐身穿丧服登城坚守二十多天。十二月四日,武昌城陷,王东槐牺牲。
  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表彰王东槐,颁旨嘉奖晋阶。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帝敕旨王东槐谥号“文直”。
  
家风传承    鉴古明今
  
  如今,在滕州市西门里街,这座王文直公专祠依然存在,当地人称“王家祠堂”。祠堂前院里有一块“御赐碑”,建于清光绪五年(1875年),石碑上刻着光绪帝御赐的碑文,光绪称赞王东槐人品正如其谥号“文直”一样——“勤学好问曰文,敏行不挠曰直。”
  为国尽忠,死而后已,这是王东槐一生的写照,也是盖村王氏家风家训浸润滋养下的王氏族人典范。
  盖村王氏十九世王慎珠:王氏族训告诫我们,居官则清正廉洁,为民则恪守本分。几百年来,我们王氏族人播迁至全国各地及海外,敦宗睦族,遵纪守法,敬老爱幼,自爱自尊,时至今日,不管是种地的还是当兵的,不管是做官的还是教书育人的,都能做到清白做人,勤恳做事。
  盖村王氏的世世代代恪守家训,人才辈出。除王东槐外,由清至民初,王氏族人中廪、庠、贡、举乃至入翰院者170多人,诗文专集百余部。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盖村王氏十八世王大千:我的爷爷曾经参加过梁漱溟先生在我们山东推广的乡村建设运动,他在我小的时候就经常给我讲一些传统文化,包括一些家风的故事。我觉得这种乡规民俗、家风家教对人的成长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盖村王氏十九世王继安:我理解,所谓家风,第一是言传,在我小时候,在最困难的时候,长辈还以社会的正能量来教育我们,告诉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第二身教,长辈自己在读书、在写东西的时候,我们就自然而然的,从一种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去读书,因此在恢复高考以后,我们家(的年轻人)就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学。
  在一代代子孙的传承下,蕴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王氏家规家训,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彰显着人文熏陶的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
  
  ●盖村王氏家规《族训卮言》摘编
  
孝敬老人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人而不孝,罪莫大焉,故列于族训之中,以示报本之义。
  【译文】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比不孝敬老人再大的罪过了。因此将孝敬老人列入族训,以示我们报答父母恩情、敦厚本源的意思。
  
敦亲睦邻
  
  书曰:以亲九族。诗曰:本支百世,圣王且然,况众人乎?盖睦族之要有三:曰尊尊;曰老老;曰贤贤。又有四务:曰矜幼弱;曰恤孤寡;曰周窘急;曰解忿争。此皆睦族之要义。如因一时小忿或毫末细节致起争端甚至同室操戈,如此,不惟获罪先人,亦族中之不肖子也。
  【译文】《尚书》说:要和同族九代相亲相爱。《诗经》说:子孙昌盛,百代不衰,人格高尚的人和君主都这样,何况平民百姓?使族人和睦有三个要点: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以敬老之道侍奉老人,恭敬有贤能的人。又有四个方面应当做到:可怜弱小的人,抚恤孤寡的人,周济窘迫急难的人,化解争执矛盾。这些都是和睦族亲邻里的要点。如果王氏族人因为一时的愤怒或细枝末节的事情,出现争端甚至同室操戈,不但得罪了王氏祖先,也是家族中的不肖子孙。
  
勤勉做事
  
  农工商学兵,职业虽不同,皆是本分,勤则职业修,惰则职业隳①。能修本业,则父母妻子仰事俯育,有懒惰,则一家生活无依,几至荡家鬻②产,沦为乞丐,贻笑乡里,莫此为甚,族人共凛之。
  【注释】①隳(huī):毁坏;崩毁。②鬻(yù):卖。
  【译文】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读书的、当兵的,职业虽然不同,但都是本分职业,勤劳的话,职业素养就会得到提高,懒惰的话,职业前途就会毁坏。做事勤劳的话,就能维持全家生活;做事懒惰的话,全家就会生活无依,甚至倾家荡产,沦为乞丐,让乡里耻笑,千万不能这么做,家族的人一定要勤勉从业。
  
崇尚俭约
  
  老氏有三宝,俭居其一焉。语云:勤能补拙,俭以养廉。每见平时不能量入为出者,奢靡过度,债台层层,如遇丧葬嫁娶,倾家鬻产,千金不顾。
  【译文】节俭是人生三宝之一。古语说: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平时见到不能量入为出的人,因为奢靡过度,导致债台高筑,如果家里有丧葬嫁娶的事,就会变卖家产、身无分文。
  
廉洁为官
  
  凡子孙居官者,当廉勤正直、崇尚气志、两袖清风,务政绩卓越,惠及百姓,如有贪腐被黜者,于谱上削其爵,族人共警之。
  【译文】凡子孙担任官职的,应当做到廉洁勤政正直,尊崇气节和操守,两袖清风,应当做到政绩卓越,惠及百姓,如果为官贪污腐败被罢免贬斥,那么在宗谱上把他除名,族人要共同警惕。
  
  ●名家观点
  
铁肩才能担道义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源泉,中国廉吏文化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弘扬王东槐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精神,不仅是缅怀先贤,尊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是以史为鉴,做到见贤思齐、三省吾身。
  王东槐的“官德”与廉政文化紧密相关。少年时发愤图强,谨遵“虽饥寒,勿废学”的父训,废寝忘食。任职后勤政爱民、明察秋毫。身为监察官员,王东槐能够迅速发现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并提出诸多有效可行的建议。初到福建,针对当时民风不佳的情况,坚持教化为先,实行仁政,使当地民风为之一变。他与曾国藩等相交,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因私交而关照。暮年时守土有责,忠于职守。王东槐本来可以躲避战事,但却选择坚守孤城,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打铁还需自身硬,铁肩才能担道义。王东槐一生信念坚定,勤政不息,打击贪腐官员更是毫不手软,昭示着执纪者应当有更为严格的纪律要求。只有自身过硬,才能挺直腰杆去监督执纪问责,才能不断增强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在面对腐败分子“围猎”时,才能依旧铁面无私,大义凛然。
  人们赞誉王东槐虽言历史,却关现实。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王东槐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王东槐“忠鲠敢言,刚正不阿”,为国捐躯,朝野震惊,家乡官绅士民更是爱戴景仰。今天,王东槐的事迹和精神与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的廉吏文化一以贯之,在独特而系统的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滋润下,显得更加厚重和务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